阿婆口述歷史 I

29-11-04
阿婆口述歷史

吾家外婆今年二八年華,88 歲。 昨天婆婆來我家吃晚飯,閒談間說起了婆婆在鄉間的童年生活,這些都是我未聽過的,很感興趣,於是抓緊機會來一次「阿婆口述歷史」。 從她口中出來的經歷,有時很細碎,時距也不太連貫。 但只要細心分析一下她的故事,不難看出舊社會的風情,找到些懷舊考據的趣味。

我: 婆婆妳幾歲來香港?
婆:我9歲來港打住家工。
我:那妳來香港前在鄉下做什麼?
婆:拾稻,和媽媽在家中煮飯。
我:拾稻,煮飯? 妳家很窮嗎? 妳爸爸是當什麼?
婆:我爸爸是「大奸大縱」。
我:「大奸大縱」? 你爸爸是壞人麼?
婆:是「大耕大種」,很多人來為他收割稻田。 我和媽媽就為來打工的人煮飯。
按:她的家應該是這樣,她爸爸應是地主,「大耕大種」,鄉間俚語,即農地廣(大耕),需要多人耕種(大種)。 逢收割的季節更需請散工來幫手,這時她就幫助媽媽負責這些人的兩餐。

我:你的家應該家境不錯,那為什麼要你來香港打工?
婆:後來你外公(她的爸爸)不能工作,家窮了,那就要出門工作。
我:為什麼不能工作?
婆:一回他收了穀,放在木風車裡打穀,不少弄破了廟中神像的眼,從此就像中邪般,晚上睡到一半就會爬起床來,拿起銼頭,往田裡操弄一回,又會無事的回到屋來。
按:嘗試分析下她爸爸的事。 在農忙的時候,他們需要借村中的祠堂或山神廟的地方來曬穀打稻。 一次不小心,她爸爸弄毀了神像,可能是民智未開,或是真的中邪吧! 總之他就是失心瘋了,從此失去工作能力。

我:那誰帶妳來香港?
婆:一位鄉里。 還有三百圓給我媽。
我:從此妳就再沒有見到父母麼?
婆:也不是...... 。
按:這位鄉里分明就是人口販子。 婆婆來港那一年,她才9歲,就當了人家的女傭,整天伴著大小姐出出入入了。 有趣是這大小姐現在仍有和婆婆聯絡,間中喝茶。 "九九一"時,我更幫手撥電話越洋問平安。 雖然人家原來是住美國西岸。

「也不是」之後的我也很想知道,但因為給老爸急著出門遭打斷了,美其名是送婆婆回家,實則到街上抽根(煙)。

阿婆口述歷史將繼續跟進。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Comments

sc said…
全力支持! 你多d去探下佢啦, 孝順d...
sidekick said…
好好睇~ ^o^
加油!!!
btw, "九九一"? 打錯字??
我很喜歡這句:"吾家外婆今年二八年華,88 歲。"
這個開首語, 功力深厚~
rm501 said…
sc: 定會定會~ 你也是不定期轉載SC爸的口述歷史啦~
小踢: 開頭個句我玩食字矣. 對應是"911"。 其實911打電話的故事仲有上集.... 話說婆婆是抄了她"大小姐"的電話,但area code卻錯了,結果當日打電話就打到了一個美國的不知明地方,我們也沒理時差的問題(那邊應該是早上4/5時吧),一名洋婦足足被我們弄醒四五次. 第一次我們找Ms. chan, 她就沒有. 第二次我們來找一名chinese,她也說沒有. 第三次我們要找一名chinese Ms. chan,她說沒有沒有沒有(動火了)大呼 no!no!no! no chinese here~ 才作罷. 很麥o麥的故事.

街坊: 是呀~ 所以"口述歷史"是一門治史方法,問問題的技巧與手法很重要. 所以文字記錄也是一問一答的,顯出雙方的互相. 這樣也比較持平,因為問者出些主導性/方向性/有答案的問題,但又不刊出問題,這很容易陷被訪者不義了. 我就只懂問上述的三類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