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你II

17-02-05
點你II

這些符號雖惟我國古文所無,但卻不是拿它沒辦法,咱們祖先發展出一套用文章結構、字元、音韻平仄,來充當「標點符號」。單從文章的節奏、可讀性、音樂性來看,我們的老辦法實在有高妙之處。

如 古文中每句結尾的「之/乎/者/也/矣/焉」有提示文章停頓(,)/完結(。)之用;那些「耶/哉」皆是感情的表達,如「是耶/非耶」是疑問(?),「怪 哉/異哉」是驚嘆(!);更可轉借使用,舉經典《李斯諫逐客書》為例,「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中「也」的是完結(。),「此數寶者,秦 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中「也」的是反問(?)。 句中的「而」作起句作用也有助釐清其結構,引上而下,幫助文章推展,功能與「雖/豈/且」等相似。

這些「之乎者也」,有時更比「標點」來 得饒富韻味。 舉「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作例,將之去標點會變成怎樣? 會不會是「我愛你」「我愛你矣」「我愛你乎」。 「我愛你矣」的「矣」,其狀況好像比「!」更陶醉;「我愛你乎」中的「乎」是疑問,但改作「耶」時又會不會多三分自嘲﹖這就非一個「標點」可以涵蓋的情感 了。

當然這所謂的「饒富韻味」,一部份是由於欠標點的文章,段落不明,意義實在含糊曖昧,堪再三細讀推敲,這也是古文的致命傷。 在農業社會,文字/知識的詮釋權還是由國內士大夫官大人所 壟斷時,這種「含糊曖昧」還可透過權威來一語定音,加上當時的社會節奏也可以給人閒情來「撚字」推敲。 但到了商業社會,甚至是外交文書時,這些文字精確欠奉,處處給人空間來作各自表述,不單有礙正常訊息交往,更可能給人找到機會來鑽空子討便宜。 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般,模凌兩可,訊息混亂。 中文加進「標點」,實乃社會現代化的重要一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