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你III

18-02-05
點你III

為應付「一字長蛇」式的中文,往昔學子上課模式是夫子(老師)說 一句,學生隨之覆誦一遍,其作用除了是為背誦外,還有要學習斷句,在洋洋文字海中,學習理解文章起合停頓的格律。 即上書《新青年》投訴信中所謂的「中國圈點」。 學生上課首要學習就是在文中起出段落,用紅筆劃下「圈點」,方便理解和溫習。 這些「圈點」除了是「標點」的代用品外,還是古代的螢光筆,每遇文中重點或是有趣之處,一樣在都是字旁打「圈」作示。

在這裡打岔些,說說 另中一種古文的有趣特點,這和標點有少許關係。 說文章是的佈置 (layout)。 古人讀書也喜歡作筆記、寫下讀後感、或引文,但他們卻不會現在我們用的 footnote/備註方式,讀書遇到 interesting 的地方,就會先打圈,然後直接在字的旁邊寫下 comment,名為「下注」、「批眉」或「點評」。 當你是名滿天下時,這些書上筆記更可出版,就如清朝的金聖嘆。 看這些點評書也有趣,因為他們會將comment 硬生生的插入本文中,或在本文旁細字印上。 於我而言,看前者如有一大嘴巴在你邊看正文時在旁嘮叨答訕,很容易使在分神,墜入迷茫;後者則使書更密密麻麻,令人呼之欲睡。

學習斷句,乃古人讀書的基本課程。 至於古人們的學前教育,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兒歌,《千字文》、《三字經》等,從格律上來就更有啟蒙作用,用固定的字數組成句子,使兒童從背誦過程中認識文章該有停頓位置或停頓位置該在何處。

最後想說四件事:

一,中國第一本正式有標「標點」的書是胡適於 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當中引起過一個像雨果「?」信與「!」信的趣事

二, 中文標點符號共有16種:句號、問號、歎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引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 現台灣教育部公佈的標點符號為14種。 雖資料沒點明沒有了那兩種,但確實有些標點已被淘汰,就如書名號和專名號,一個是底加一波浪線,另一個是直線。 除了在兒時課本出現外,坊間日常文書則是從未見之。 那些連接號、間隔號、著重號又是什麼? 想不起來。

三,那些「呀/呢/吧/啊」,我總覺得是昔日「之/乎/者/也」的變奏,配上標點,更成為中文中獨特的修辭手法。

四, 港產電影《行運超人》梁朝偉與楊千嬅初相見的一幕,在梁眼中看楊的臉時,楊的臉上即時閃出面相中的喜凶紋理,一目了言,這就是行家了。 就像這一幕,一個有國學修養的古人(那時的讀書人,又有那一個文學修養不好?),把文章放在眼前略讀一籌,其起落斷句自然心中有數。 「標點」不「標點」,在他們身上問題不大。 但學問/知識要普及,「標點」就有重要的作用了。

Comments

Eric Spanner said…
連接號是—。用法:北京—上海—香港三方會議今天在某地舉行。

間隔號是‧。用法:士巴拿‧彼德森是一條腸,他是腸同盟足球隊的守門員。

著重號也是‧,如果橫寫,就標在字的下方;直寫就標在字的左方。中文打字不好支援著重號,例子從略了。
Eric Spanner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rm501 said…
~! 多謝賜教~~
講下講,"著重號"都應該係"被淘汰"或"近乎淘汰"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