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思存有興趣,不妨就介紹下小弟今期的功課題目,乃「八年抗戰中國最後勝利的原因」。
吸收上回經驗,我已豁出去,盡信(抄)書,不妨無書,當是打 blog 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教科書上說,中國能打勝仗是主要有五個原因:
1) 軍民一心,鬥志激昂
2) 國共合作
3) 中國版圖遼闊,令日本軍力分散,補給困難。
4) 日本戰略錯誤
5) 得外國支援
書寫的我不太相信。
1) 同 2) 都是虎頭蛇尾,眾志城城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 抗日於共產黨乃是副副業,毛主席都說要「七分發展、兩分應付(國民黨)、一分抗日」,同共抗日不久,國共又是翻臉了。 國民黨軍隊越打越殘,時時亂作一團。
3) 是中國唯一本錢。 用空間換時間,時間用來等運到,等待外援到臨。 八年抗戰(1937-1945)期間 ,若把中國地圖在中心打個十字,粗分四份,僅 1937-1938 一年,日本就已吃了右上角一方,餘下時間雖戰事成膠著狀態,但日本還是慢慢把右下角一方也吃掉了。 唯重慶靠群山環抱,對外交通落後,才可遠離戰線,偏安一隅。 就算是後來 5) 的出現,在中國戰場上還是日本勝多敗少。
平心而論,戰爭若是一直打下去,日本能亡中國與否實孰未知,但要中國獨力把日本逐出中國版圖,就不太可能了。
美日決戰太平洋,中國無力參予,唯一可做就只有保持政權不要覆亡,努力把最多的日軍困在中國大本營,減輕外線美軍的壓力。 只要美國擊敗日本,駐華日軍也得投降,中國就可「戰勝」。
於是我在想,中國的「戰勝」是坐順風車式的,所以任何可以支持中國去「等」的因素 (保持中國不被覆亡) ,最後都會隨日本被美國擊敗,而成為中國「取勝」的原因。 支持中國去「等」的因素和中國「取勝」的原因有著一種互換關係。 想到這裡,我幾乎想在功課裡寫下「等值交換」四個字。 要是我在 references list 上寫《鋼之練金術師》,老師又會不會加我分呢?
***
看來這份功課還是凶多吉少。
***
西方史家詹生 (C. Johnson) 曾提出在抗戰期間 (1937-1945) 中國共產黨力量得以壯大的原因是因為農民群眾民族意識的覺醒。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試根據史實,評論此說。
這一題又應如何處理? 我毫無頭緒。
吸收上回經驗,我已豁出去,盡信(抄)書,不妨無書,當是打 blog 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教科書上說,中國能打勝仗是主要有五個原因:
1) 軍民一心,鬥志激昂
2) 國共合作
3) 中國版圖遼闊,令日本軍力分散,補給困難。
4) 日本戰略錯誤
5) 得外國支援
書寫的我不太相信。
1) 同 2) 都是虎頭蛇尾,眾志城城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 抗日於共產黨乃是副副業,毛主席都說要「七分發展、兩分應付(國民黨)、一分抗日」,同共抗日不久,國共又是翻臉了。 國民黨軍隊越打越殘,時時亂作一團。
3) 是中國唯一本錢。 用空間換時間,時間用來等運到,等待外援到臨。 八年抗戰(1937-1945)期間 ,若把中國地圖在中心打個十字,粗分四份,僅 1937-1938 一年,日本就已吃了右上角一方,餘下時間雖戰事成膠著狀態,但日本還是慢慢把右下角一方也吃掉了。 唯重慶靠群山環抱,對外交通落後,才可遠離戰線,偏安一隅。 就算是後來 5) 的出現,在中國戰場上還是日本勝多敗少。
平心而論,戰爭若是一直打下去,日本能亡中國與否實孰未知,但要中國獨力把日本逐出中國版圖,就不太可能了。
美日決戰太平洋,中國無力參予,唯一可做就只有保持政權不要覆亡,努力把最多的日軍困在中國大本營,減輕外線美軍的壓力。 只要美國擊敗日本,駐華日軍也得投降,中國就可「戰勝」。
於是我在想,中國的「戰勝」是坐順風車式的,所以任何可以支持中國去「等」的因素 (保持中國不被覆亡) ,最後都會隨日本被美國擊敗,而成為中國「取勝」的原因。 支持中國去「等」的因素和中國「取勝」的原因有著一種互換關係。 想到這裡,我幾乎想在功課裡寫下「等值交換」四個字。 要是我在 references list 上寫《鋼之練金術師》,老師又會不會加我分呢?
***
看來這份功課還是凶多吉少。
***
西方史家詹生 (C. Johnson) 曾提出在抗戰期間 (1937-1945) 中國共產黨力量得以壯大的原因是因為農民群眾民族意識的覺醒。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試根據史實,評論此說。
這一題又應如何處理? 我毫無頭緒。
Comments
有無想過當年日本低估左本身既人力供應 , 去支持佢應付不但只中國 , 重有太平洋各島國咁闊既戰線?德軍始終未能照原定計劃攻克蘇聯 , 除希特拉自視過高 , 拉闊左德軍既戰線同冇預咁漫長既嚴寒天氣外 , 蘇聯一味靠人多來消耗德軍亦好緊要 .
另外 , 但未再去求証 , 日本原先有無計劃要佔領全中國 , 還是佢只要求佔領沿岸城市 , 已達到佢當初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既目的 , 即日本一開始已預趕國軍入重慶死守 .
在網上找到一篇日本仔的文, "日本於1945年戰敗的原因--
從日本帝國陸軍的戰爭觀來看", 不過是一個民進黨辦的研討會上的論文, 用來做功課的參考就不知會否凶多吉少了~
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activity/19991106/mt9911_06.htm
(裏面有提到"馬里亞納的獵火雞大會", 很有五樓先生的題目風格~)
這份功課最大疑問是中國真的戰勝了日本嗎?日軍錯誤地開啟三條戰線(除中國戰場還有蘇俄與太平洋戰場),卻忽略了它在兵力上沒有應付長期戰爭的本錢,失敗是咎由自取而不可避免。假如日本只以中國為敵,情況就與滿人入侵中原類似(以小數人征服人口多幅員廣的國家,而兩者都曾以大規模屠殺平民企圖粉碎漢人的抵抗意志,另一個相似之處是當時漢人社會正處於內爭),佔領全中國是有可能的(多年後漢人史書只會說中國不過又換了一個朝代,現在大和亦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了)。當時國共雙方都不敢傾全力抗日,成功推翻日本可能須要幾十年的時間,搞不好或會給日軍逐個吃掉。戰勝日本的、很抱歉、只是美國。
詹生先生的見解似乎對中國人的民族性不夠認知,農民們只重視是否有田可耕有飯可吃,共產黨就是看通這點才得到他們的信任;如果鬼子們肯保証輕徭薄賦其後果真的未可知也。
同意寒竹的看法。
我想抗日戰爭與日本為創"大東亞共榮圈"而掀起的戰爭有不同。 後者由日本作主動,中國無緣置喙,而日本之敗,主因也是因為戰略錯誤。 中國無力把日本逐出國門,很悲哀,但是是事實。
至於說中國在是靠「等」來戰勝日本,是黃仁宇從"蔣介石日記"裡看出來的。
據黃仁宇的考証,蔣對日作戰時無全盤計劃,只有一般概念,不能預作防禦及全面反攻計劃。 蔣對戰事的發展有三大預算:
一、 因為中國落後,可以無視於現代之經濟原則,甚至可以不顧法制。 縱使甚至有形的條件被摧毀,仍有一個無形的中國在,所以比日本耐久。
二、 以人口與土地論,日本數目字上的劣勢。 這種劣勢之影響只有愈來愈明顯。
三、 日本侵略中國招惹了一個大規模的國際戰爭,打破了戰前國際間的平衡,遲早會引來第三者干涉。
在蔣的預算中,一與二都是用中國地域遼闊作對抗手段;三是「用空間換取時間」冀待外援來臨。 前二者表代表是守勢,到後者出現時才有機會作反擊。
其實...可唔可以做個朋友呢?
我個miss直情一開始教就話[中國有抗戰勝利咩?!],
「我真係唔知點教你地好喇,我完全唔覺得呢次勝利係中國人值得驕傲喎」!
所以我地直情唔使考呢度,佢求其就咁講左兩講就算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