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也是李敖說過,台灣像是由英文小階寫成的「taiwan」,字體不論放到多大,小階始終是小階,格局大不起來。 至於甚麼才配得上大格局? 這當然是「CHINA」了。
理論不知道可否套用在這 VCD 上? Jack Nicholson 在 1974年主演的《Chinatown》,2004年重新發行。 電影是齣懸疑偵探片,在 IMDB 的網頁中,不少洋人都說這片是 Masterpiece,我就覺得不甚了了。 三十年後看回電影,「家、春、秋」式的故事背景實在有點老土兼過時。 不過,影片節奏、配樂尚算緊湊,兩小時不難過。 雖然在轉碟時間,我也偷空去睡了一回。
那麼是甚麼吸引我去買這片子? 主因是我很有興趣看洋人拍有關中國的東西,特別是在片中聽到由洋人怪腔說出廣東話。 要想異國找到中國風情的例子,有《Casablanca》中的第一幕,有一名廣東佬在談他的走路大計,《Big Fish》中的說中文的北韓人,最新《Batman》中的一句「我未做過」,《Kill Bill II》中劉師父的一句「你個整天淨係識洗男人錢嘅女人」,當然還有先前介紹過的《55 DAYS AT PEKING》有說英文的榮祿與慈禧,一切都是印象深刻歷歷在目。
至於在《Chinatown》會找到甚麼「好東西」? 對不起,《Chinatown》中的唐人街只是 gimmick 噱頭東西,老積(片中是少積)是偵探,但話說從前是唐人街的幹探,但唐人街對角式的人格成長有什麼影響? 沒人知道,因為沒有交代。 唐人街也僅是故事結尾的場景,這一幕發生在第三街、花園街、還是西洋菜街,查實都沒所謂。 唐人街只是回應著一種洋人眼中的神秘感,可以有很多氣氛堆砌。 在老積的角式上,只是口頭說起自己是在唐人街裡拚過,也要值得 wow we 嘩,因為真係懶有嘢。 電影是拍三十年代的美國。 跳出電影世界,1974年的中國正在文革鎖國,也讓西方世界有幻想空間,繼續沉淪在用唐人街作為中國投射。
至於「好東西」我會有兩項推介,都是在 B 碟。 一,老積迫女主角交代真相,問她問題,答案不滿意? 一巴掌,再答,都是不滿意,再追一巴掌,連出四五掌方才罷休。 這類在處理上沒有加入譴責性的男女互動行為 (慨然沒有譴責性,就不能用「暴力」啦),實在是近世電影中少見。 二,老積追訪女主角,在門前被華裔管家所拒,老積怒目說出一句:「Chau Hoi Kai Di!」
回碟聽了數次,原來他在說:「走開契弟!」。 單是這四字,買碟的廿圓都值了。 :)
Comments
他重複說了好幾次﹐我才明白他是說「唔好去」﹐不過聽他說劇情﹐應該是叫「唔好走」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