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籃子的 ideas

公司說要攪形象工程喎。 於是乎什麼環保安全比賽都要我們地盤參加。 一舉兩得啦,要比賽攪認證一定會多請外人來工地參觀check 文件,無形中又是多一班人幫手看管地盤裡班馬騮,在等待 so so 來人參觀的日子,多幾天成為無「犯」地盤,積少成多,都是一種幫助。

如是者按主導思想工作,一天我把一份報名表交給老闆,他卻道參加不是不可以,但先要看 proposal 喎。 well,原本的計劃是見步行步,因為計劃是要先交表,兩三個月後才需要交「計劃書」。 既然如此,倒不如寫大佢,一籃子的環保計劃寫在一起,想不通的,未能解決的也寫出來,拉闊戰線,讓那些高層們也 brain storming 一下吧。

話說那個比賽要旨是要在辦公室中減廢、做好回收而已,要做好問題不大,因為枋間一般都當這類東西比賽是數字遊戲/統計包裝,要騙一個獎回來,絕對不難。

但真正的減廢回收難題不在比賽,而是在未來的一個月,因為政府的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要開始呢!

從前的地盤是會把不同類型的建築廢物混在一起,石頭、木板、混凝土、飯盒、廢鐵...... 都堆在同一個垃圾場裡,定時由垃圾車運走,送到堆填區。 零六年一月後,這樣的做法便不成了,因為政府需要每個建築廢物的生產者向環保署申請戶口,按戶口將發出前往各廢物處理機構的「入場券」,要憑票才能傾倒垃圾,再者垃圾更會粗分成兩類,有不同的收費。

最便宜的是純惰性廢物,即一百巴仙的沙石泥頭,每噸 $27。 但當垃圾是沒有分類時,處理收費就會升至每噸 $125 !! 兼,處理兩類垃圾的地方有不同,以九龍區公營建築地盤為例,處理前者廢料可以送到將軍澳,後者則要送到近邊界的打鼓嶺。 地北天南,單是運輸費與車程所需時間已經有幾倍分別了。

WASTE DISPOSAL FACILITIES
香港廢物處理設施的位置

關卡重重無非是想各地盤做好「源頭分類」,先在工地按廢物類別先分開。 有經濟價值的如金屬,就算是與其他廢物混在一起的都因為有經濟誘因,都會有人自覺回收。 但木板/紙皮/竹棚等,還是要分類,分得能夠獨立完備的儲起來,才可喚人前來作回收,可以是說,錢一定是賣不到,因為人工與運輸費已經吃掉它們回收價值的一大大半,於地盤來說能找人把它們運走已經是諸事大吉了。

按政府統計,建築垃圾中其實有八成是屬於「惰性廢物」,從前的問題是建築垃圾沒有分類全都送到堆填區,無形中增加了堆填區的負荷。 「惰性廢物」其實是可以再用,用來填海、鋪路,前述的 $27 噸 就是收來做這些東西。 所以只要分類做得好,成本其實多不了多少。

理論如此,真正在施工過程中做好分類,工序安排、負責安排、回收區域佈置、工人判頭教育才是難題中的難題。 不過呢,無論如何,先把 idea 寫出來,預先報案,也是方法之一。 況且是老闆叫到嘛。

Comments

Chainsaw said…
作為漁農業界的一員,我可以告訴你$27 噸的建築廢物除了可以填海、鋪路之外,有漁農同工用建築廢物來修築魚塘田基,鋪泥路等等。
但要買這些建築廢物,價錢上昇了十五至三十倍。可說是一種幾有成本效益的生意,只是市場需求較少而已。
Florence said…
很深啊,不過又很有用,願聞其詳
sf said…
看來我們不久就可以看到一輯專題報道, 討論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的來龍去脈及其影響呢!
Chainsaw said…
請問501君是否贊同政府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我指廢物處理的路線圖和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