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密閉空間雜談

李時珍的《本草綱本》 金石部 - 金類中,談到鉛礦的開採:
鉛生蜀地平澤,今日有銀坑處皆有之。 燒礦而取之。 【時珍曰】鉛生山穴石閒,人挾油燈入,至數里,隨礦脈上下曲折砍取之。 其氣毒人,若連月不出,則皮膚痿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在《本草綱本》 石部 - 石類中,談到石炭的開採:
【時珍曰】石炭南北諸山產處亦多。 昔人不用,故識之者少,今則人以代薪炊 、煅煉鐵石,大為民利。 土人皆鑿山為穴,橫入十餘丈取之。 有大塊如石而光者,有疎散如炭未者,俱作硫黃氣,以酒噴之則解。

〈氣味〉甘辛。 溫。 有毒。 【時珍曰】人有中煤氣毒者,瑉瞀至死。 惟飲冷水即解。

在同時代的另一科技巨著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亦有談到煤炭的開採,見「煤炭」一節:
凡取煤經歷久者,以土面能辨有無之色,然後掘挖。 深至五丈許,方始得煤。 初見煤端時,毒氣灼人。

輯錄上述三節,主要是想點出在中國古代,人們已認知到開挖礦物時會遇到危險,主要來自礦洞中的有毒氣體,吸入對身體有害。 套用現代用語,這些都可歸類作工業安全問題,與時有所聞的山西煤礦爆炸及前陣子本港的奪命沙井意外性質一致,都是由於在「密閉空間」工作時未有做好安全措施,吸入毒氣或者發生爆炸。

「密閉空間」一詞亦是現代用語,在本港法例中有明確定義,不過在此不談了,有興趣的可自行繼續研究。 總之,李時珍及宋應星所提到的鉛礦、石炭礦及煤礦就是密閉空間。

對於密閉空間的毒氣,古人除了是有認知外,還有解決方法,他們用的是「溝淡」法,用中空的竹管插入礦洞中將毒氣排走。 在《天工開物》中,見插圖「南方挖煤」:

天工開物﹣ 南方挖煤

圖取自:鹽井的問題
有將巨竹鑿去中節,尖銳其未,插入炭中,其毒煙從竹中透上,人從其下施钁拾取之。 或一井而下,炭縱橫廣有,則隨其左右闊取。 其上支板,以防壓崩耳。

宋應星《天工開物》「煤炭」一節

用現代的概念,可以這樣理解上段文字,1)宋所見之煤礦是平地煤礦,要先直向挖掘到達某深度再向橫發展,和我們看記錄片中的常見的山谷礦洞不同,不可以在礦洞的出口直接修築棧道到達開礦點,開採難度較高,所以要有人在地面作接應; 2)「其上支板」是對礦洞結構穩定的保障措施;3)開礦工序分為地下及地面兩部份,亦是減低工序風險的方法。

我比較有興趣是如何確保「巨竹排毒」的成效,及有沒有另的方法來保障洞內礦工的安全,兩者都是書中未有提及的。

對於礦洞內毒氣之有無,最直接影響到的當然是礦工們,因為關乎他們的生命安危。 於現代,我們可以用電子儀器探測礦洞有毒氣體之多少。 在往昔科技未發達之時,用的卻是金絲雀(Canary Bird),金絲雀的呼吸系統對一氧化碳比人敏感,在一氧化碳濃度較高,但尚在人類可接受水平時,金絲雀便可嗅出來,用鳥命嗚呼來作警示。

金絲雀在世紀仍是礦工出入礦洞的必備之物。

Bio-carbon monoxide detector

source: Small cage with canary bird used in testing for carbon monoxide gas.

在英國用金絲雀測毒的「傳統」,到1986年才正式取消。 在日本,到1995年日本警方大戰沙林毒氣時,金絲雀還是警方裝備之一。 但於山西的煤礦工人,就可能連雀都冇一隻了。

礦工與金絲雀,令我想起的是人與動物能在工作上結合的年代,就像是獵人與獵犬/鷹,漁夫與白鸛,農夫與水牛,白馬與王子,陳伯與金鷹。 相輔相成,和諧共處,缺一不可。

Comments

sidekick said…
金絲雀在世紀仍是礦工出入礦洞的必備之物。
<-漏o左一隻字?

我反想起那些藥物、化粧品的動物測試... :p
sf said…
好野, 好野, 又有得讀501先生的妙文. 我又聽說(十萬個為甚麼:化學篇), 農家進白菜窖會牽頭狗, 以確定窖裡二氧化碳濃度並非過高云云. 可有道理嗎?
一隻魚 said…
其實,唔係睇唔睇得明白的關係.而係,一見到個title而且引用李時珍就無動力睇埋落去.
其實想講的係,真係好悶=.=
Isaac said…
我反而很喜歡讀501先生這類古今互相印證的文章。懶惰如我當然不會主勳去讀《本草》,難得有501先生將該書消化後再反芻出來給我,實在非常感謝。

又,501先生曾在舊post中提及一本講古董/文物的雜誌,可否再講一次該雜誌的名字?在哪裡可買到?尚書房?謝謝。
小影 said…
嘩,又有佳作!謝謝,沒想過中國古人也有那種意識,這文讓我大開眼界呢!
rm501 said…
小弟在此謝過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