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FACEBOOK 中看到友人一張相,她正在看費正清 (JOHN KING)的書,她在看時弄得我也想看,於是從書櫃中找到他的遺作《費正清論中國 - 中國新史》,緒言中有一段很有趣,費正清說(大概): 中國在二十一世紀重新掘起,正好趕上人類社會毀滅地球的時候......
費氏的說明,不是什麼「中國妖魔化」理論,而是反映出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悲觀,與中國掘不掘起不起沒有什麼關係。
星期天醒來,在床上想到我們的文明生活,其基礎實在是相當脆弱。 試想想,我們的家居,要喝水打開水喉便有,要煮飯打開煤氣爐便有火,我們一直在人工化的環境中模擬野外生活。 何解﹖ 人,不論科技發展得多進步,始終都是動物,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喝便是。 我們的家居是通過技術、工具將天然資源放到可以隨手可得的境界,這亦是問題的所在。
又試想想,假如有一天,公共供水服務全都停了,我們可以怎麼辦﹖ 特別是居於城市的人們,除了到郊野公園的溪邊河邊打水,我實想不到其他方法,我們是連打井的地方也沒有。
當我們越是生活在科技發達的環境,我們越是離開大自然,當要脫離科技的保護時,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高。
最近看了兩本書,都說起走難,一本是舒巷城的《艱苦的行程》,第二本是瓊瑤《我的故事》。 兩本書寫的時空,都是1941-45年的戰時中國,大家都是一窮二白的在走難,沿途的生活都是顛沛流離朝不保夕,靠賣故衣、隨身物或巧遇友人,才可逢凶化吉,亦沒有什麼科技作支援 (如電、車等等),都是以步行,燒柴生火。 再悲情些,可看柏陽的《異域》。 這些都是僅僅五十多年前的事,是一有天災戰亂必會重演的人間慘劇。
可能你會說,你想得太多了。 或許是,也許不是,因為想像人類自己會滅絕是全人類的近世思潮,由傳媒到國民教育,「環境破壞,人類會有大災難」,都在不停的,無分地域的,向地球上每一個人灌輸。 或多或少每個人都聽過「水源戰爭」、「沙漠化」、「溫室效應」等故事。
我又在想,從前的人,在未有「環保」概念之前,對於未來會否樂觀一點? 又好像不是,悲觀的人通常都是生活安穩之人為多,或許「環境破壞」都是未來式,這可比昔時「日本侵華」時來得嚴重? 生命危在旦夕的人還是抱有「抗戰勝利」的希望。 又有如東西方冷戰時,蘇聯一方想到是終有一天打倒美帝,人人牛肉薯仔;反之美國人就驚核子大戰,大建地下室去矣。
「希望」這東西,至少都需要一些故事作包裝支持。 對於「環保」這東西,起碼到現在,還未有人可以走出來說,「放心,我有辦法」的這樣那樣。
好煩。 還是起床關冷氣,看看雪櫃裡有什麼吃好了。
費氏的說明,不是什麼「中國妖魔化」理論,而是反映出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悲觀,與中國掘不掘起不起沒有什麼關係。
星期天醒來,在床上想到我們的文明生活,其基礎實在是相當脆弱。 試想想,我們的家居,要喝水打開水喉便有,要煮飯打開煤氣爐便有火,我們一直在人工化的環境中模擬野外生活。 何解﹖ 人,不論科技發展得多進步,始終都是動物,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喝便是。 我們的家居是通過技術、工具將天然資源放到可以隨手可得的境界,這亦是問題的所在。
又試想想,假如有一天,公共供水服務全都停了,我們可以怎麼辦﹖ 特別是居於城市的人們,除了到郊野公園的溪邊河邊打水,我實想不到其他方法,我們是連打井的地方也沒有。
當我們越是生活在科技發達的環境,我們越是離開大自然,當要脫離科技的保護時,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高。
最近看了兩本書,都說起走難,一本是舒巷城的《艱苦的行程》,第二本是瓊瑤《我的故事》。 兩本書寫的時空,都是1941-45年的戰時中國,大家都是一窮二白的在走難,沿途的生活都是顛沛流離朝不保夕,靠賣故衣、隨身物或巧遇友人,才可逢凶化吉,亦沒有什麼科技作支援 (如電、車等等),都是以步行,燒柴生火。 再悲情些,可看柏陽的《異域》。 這些都是僅僅五十多年前的事,是一有天災戰亂必會重演的人間慘劇。
可能你會說,你想得太多了。 或許是,也許不是,因為想像人類自己會滅絕是全人類的近世思潮,由傳媒到國民教育,「環境破壞,人類會有大災難」,都在不停的,無分地域的,向地球上每一個人灌輸。 或多或少每個人都聽過「水源戰爭」、「沙漠化」、「溫室效應」等故事。
我又在想,從前的人,在未有「環保」概念之前,對於未來會否樂觀一點? 又好像不是,悲觀的人通常都是生活安穩之人為多,或許「環境破壞」都是未來式,這可比昔時「日本侵華」時來得嚴重? 生命危在旦夕的人還是抱有「抗戰勝利」的希望。 又有如東西方冷戰時,蘇聯一方想到是終有一天打倒美帝,人人牛肉薯仔;反之美國人就驚核子大戰,大建地下室去矣。
「希望」這東西,至少都需要一些故事作包裝支持。 對於「環保」這東西,起碼到現在,還未有人可以走出來說,「放心,我有辦法」的這樣那樣。
好煩。 還是起床關冷氣,看看雪櫃裡有什麼吃好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