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先談竹棚工,由四個故事開始。
故事一
很記得從前認識的一位老總,有一次他在發表偉論時說到: 「班棚佬 (竹棚佬) 係好嘢,一隻雀仔企腳的地方,就可以起一幅棚。 」(按: 當時我只明白他在 9 UP資訊的一層,忽略 9 UP 讓他抒發情感的功能,不過這是後話了。)
故事二
地盤第一次拆大棚,那次是一座單棟樓石矢廊起貨,要將包裹整座樓高的四邊竹棚拆掉。 開準備會時,地盤代表 (Site Agent) 訓示棚佬打理:「 喂! 你唔好叫班「老童」來開工喎! 」棚佬答:「嘩! 咩年代呀,仲邊有呀!」
後來代表對我解說曰,從前拆棚風險多,就算是棚佬也不是人人敢上棚,於是有一批「老童」(癮君子) 就專務此業。 開工前上滿電,忘卻天地西東,拆完棚即場收現錢,延續燈前香火。
故事三
場境由地盤換到大廈維修。 有一次要在寫字樓的窗外起一幅「挑棚」 (學名︰ 懸空式棚架) ,照例要在開工前檢查各師父的裝備及牌照。 過程中棚還未搭,師父已示我一張棚架檢查表格 (FORM 5)。 這表是法律要求,需要在棚架搭好後,由合資格人士檢查核實棚架安全可供使用。
如今,棚未還開始搭,哪來使用前檢查? 棚工答曰:「此表要先交管理處,管理處說若文件不齊,不准開工!」 本末倒置,令人稱奇。
故事四
由故事四中,我們知道九十年代與現在的棚佬入行方法。 溫老板是在建造業訓練局 (CITA)學藝出身,到他的伙計卻多是邊做邊學出身,片中雖訪問到一位年輕的竹棚學員 (15:00 開始),但說竹棚有系統的培訓,現在也成絕唱了。
如從培訓竹棚工人的角度觀察,作為香港佔最大資源的建築業培訓機構 CITA 到 CIC (建造業議會) 到 HKIC (香港建造學院) 招牌不斷變化的二十年中,一路走來,是失敗收場,因為竹棚培訓班,不論短的 (三個月) 長的 (一年制) 都沒再班開 (2021-11 資料)。 留下的只有金屬棚架班照常營業。 箇中原因是學生興趣不大? 還是政策醞釀,要漫漫陰乾之? 還要繼續研究一下。
棚佬努力時,密竹竹棚製作中 |
剛搭好,拉好網,整齊明亮的竹棚,甚具行氣 |
Comments
故事4係好可惜,竹棚再過一陣時間都應該唔再存在.另外局(我指政府果個)係不嬲on9,出左綠卡咁多年咪又照有人死,有人受傷,都冇大幅減少工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