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封了,窗還在? II

第二張要談的藝術品是藝術工作者袁運生,於1979年受官方邀請,展示在新北京首都機場的壁畫,《潑水節 - 生命的讚歌》。


以下是這畫的由來及時代意義︰

袁運生比李可染年青,也沒有他的「傳統」包袱。 當李在努力探索如何應對時代壓力與改變時,袁仍是學生,學習過蘇聯的藝術理論與西方的印象派的作品;當李在文革受害時,袁在長春工人文化宮裡工作,鮮有創作機會,使他亦大致免於禍難。

袁運生的藝術學習歷程在新中國建立的院校完成,其學習到的藝術技巧會較貼近當時社會的需要,但在國內的文化背景下,民族自豪精神也對他有著重要的影響。 當時他讀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要學習畫線描,這都是中國傳統繪畫技巧法之一,其老師們如董希文、江豐都堅持民族傳統畫法。 袁的畢業作品《水鄉的記憶》都可見到民族的思考與藝術特徵,這些影響很早就烙印在他的藝術生命裡。

到了1978年,袁迎來他第一次的藝術高峰,他被邀到雲南作長達八個月的寫生創作,之後出版《雲南白描寫生集》。 這本寫生集的出版與政治上的背境和要求也有關,首先1978年是改革開放之始,意識型態的束縛鬆綁,全國處處煥發新機,二是雲南人民出版社計劃出版一本反映周恩來總理與傣族人民親密關係的畫冊。 憑著袁的精湛藝術技巧,《雲南白描寫生集》使他聲名大噪,書一度成為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的教材。 藝術素養及名聲的提升,使袁可以參與後來首都新機場壁畫的創作。 

前述1978年社會上的意識型態束縛鬆綁是由「改革開放」政策下造成,在文藝界是造成全方位的復甦與創新。 1942年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文藝界立下立場與框架,隨政治運動的迭起,立場與框架的詮釋不斷在收緊與變動,使藝術家受到不停的折騰。 1978年的「改革開放」代表之一是停止政治運動,換為專注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鄧小平在1979年發表了「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在沒有否定「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前題下「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為文學藝術界鬆開政治的束縛「...... 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覽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提高文學藝術水平,創作出無愧於我們偉大人民......」,鼓勵創作者勇於創作「...... 雄偉和細膩,嚴肅和詼諧,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夠使人們得到教育和啟發,得到娛樂和美的享受,都應當在我們的文藝園地裡佔有自己的位置......」,對比毛與鄧的文章語調,鄧的發言無疑已是祥和友善很多,不再是通篇鬥爭與你敵我友般的殺氣騰騰。

袁運生與其他畫家一起創作的壁畫《潑水節 - 生命的讚歌》,於1979年在首都機場完成面世,是這時期中國藝術家創作活力澎湃的一個表現。 這畫所用的線條與故事,明顯就是袁乘《雲南白描寫生集》的繼後作。 

故事取材自傣族的一個傳說,年輕女子為停止魔王的摧殘,合力殺死魔王,再到河邊洗刷身體及慶祝的故事。 雖然壁畫的故事是來自民間傳說,但在四人幫倒台後出現,就惹來無限遐想,再者畫中出現裸女,兩者加在一起,都令畫作成為當時熱話,甚至是掀起國內的保守派與改革派就文藝的方向作出論戰,最後由鄧小平一鎚定音,壁牆可留存,這亦被視為是「改革開放的標誌」。 

袁在畫作中不但表出人體線條之美、迎接美好未來的歡欣,更重要是一種自我、反叛和敢於挑戰的精神,例如故意將壁畫中少女身上原有代表衣服的線條在最終擦掉,造成裸女的效果,忠於現實洗澡情況的展現,是種藝術家表達對「真與美」的執著與堅持。

Comments

said…
咁耐,第三集呢?你份功課唔見咗?哈。
rm501 said…
不完美,可改善 :)
said…
我意思係,你前兩篇都寫得好,續篇我翹首以待呢。
Anonymous said…
多謝多謝,但這兩篇寫下停下寫下停下思路斷了,有緣先可以再續了。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