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新銀紙‧大明寶鈔

說說一單舊聞。 早些日子前咱們的金融管理局局長任志剛在他的每週專欄《觀點》中,呼籲市民在封利是時應考慮使用「新淨」的舊銀紙,因為在印銀紙的過程耗用大量資源,乃十分不環保也。

據商台新聞報導:
任志剛在網站文章觀點中指出,去年三家發鈔銀行,用左四百公噸棉花來製造特製紙張,在農曆年前額外發行三億張新鈔票。 新鈔重三百公噸,足以填滿二十個廿呎長貨櫃,並要保安公司分五百次,護送到各銀行分行。任志剛表示,希望市民為了環保,能逐漸改變用新鈔封利是的習慣。


我同意「濫」印製新銀紙是不合乎環保原則,政府兼無義務為市民提供新紙幣來封利是,不過新銀紙的作用是在市場上取締 (phase out)那 些溶溶爛爛的舊銀紙,維持市民對流通貨幣的信心,這就必定是政府的責任了,而農曆新年就是提供一個明顯的銀紙舊換新的過程。 碰好印銀紙的需要與索取新版銀紙的習慣重疊在一起,站在環保高地上自然可以做文章。 要說環保,倒不如說那個利是封呢。

每逢收到新銀紙,新版,畢直,還滲滿油墨味,總想到從前讀到的大明寶鈔的故事。 中國紙幣的歷史可追溯至唐朝,當時出現過一種屬「信用狀」的東西,名曰:「飛錢」,直到宋代才出現由官方監督,流通地域相對廣泛的紙幣,曰:「交子」。 往後每個朝代都出現過官印紙幣,不過都是失敗告終。 可以說,在中國自宋朝開始,到一九四九年前,所有的紙幣制都走不出一個死胡同,濫發 - 缺乏保證金 - 急速貶值。 當然,四九年後的人民幣與新台幣都只有近六十年的短暫歷史,相對以往幾百年的失敗經驗,所謂的成功在歷史時間上是不成比例的,不過套用共產黨的述語,現在的紙幣制「勢頭」是好的,總不會走回頭路吧。

對比起歷代的失敗經驗,明朝的「大明寶鈔」除了是前述的三步曲死因外,還有一項是獨家轉播的,也引證著出為何我們要對新銀紙有著需要,就是「大明寶鈔」沒有改版,即寶鈔設計終其一朝從未改變,為的就是守那祖宗家法。 另一致命傷是沒有為寶鈔設更換限期,強制於限期前要以舊換新,否則鈔票便會變廢紙。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 十分形象化,畫給你看,一貫即十吊錢也。

可以想像,往昔印刷技術簡陋,鈔票不作定時更換設計(即更新防偽特徵),必定引來假銀紙充斥市面。 二,純以新舊比較,明朝承繼元朝的辦法,使「倒鈔法」,百姓可將用舊的寶鈔到行用庫,給予油墨手續費,便可舊銀紙換新銀紙,由於鈔票款式(有不同面值)只有一種,濫發、假錢加上舊鈔囤積,做成倒鈔的困難,得使市場上就新鈔與舊鈔,價格已經出現差異。 為保鈔票的價值,人民常以「堪用之鈔」去換新鈔,更甚是「揉爛以易新」。 千瘡百孔匯集一起,結果就是貨幣市場混亂,「大明寶鈔」制度快速敗壞,最後形同廢紙。

對照「大明寶鈔」的故事,用新銀紙封利是,對維持社會(及本人)金融體系的穩健,還是極具有積極性和重要性了。

Comments

小影 said…
好文,又學到野了!
Stannum said…
澳洲全面使用較耐用的 polymer 膠紙幣已經10年﹐人民幣(2000年100元)和新台幣(新台幣發行50年紀念10元)都曾以polymer印鈔作試驗﹐香港似乎連試驗都費事。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ymer_banknote
sf said…
錫兄, 香港那促進消費的十元紙幣, 不就是膠銀紙嗎?

(為甚麼能促進消費? 事關那十元紫幣的設計實在不忍卒睹, 一到手把想馬上把它花掉算了.)
Stannum said…
不是吧﹖我有一張在手﹐是紙的手感﹐試撕一角又能夠撕爛﹐幾肯定是紙的呀。
sf said…
錫兄, 紫色花呢碌那種喎?
Stannum said…
船山兄﹕係啊﹐「紫色花蟹」嘛﹐撕開一角﹐有纖維的﹐應該是紙呀。
rm501 said…
張「鶴頂紅」個面的確係「膠膠地」... 可能係兩溝吧~
Stannum said…
船山兄﹐501﹕

網上有說﹕俗稱「花蟹」的十元鈔票,表面已經加了一層防污及防油漬的保護膜。

大概就是你們覺得「膠膠地」的原因吧﹖不過本質是紙都應該無走雞啦。
Now_do_it said…
網上蹓躂
http://www.bloghk.com/blog.php?id=305122

借題發揮,能夠引伸出來,言之有物的文章,我都不會放過。
wing said…
我想請問你地一d有關銀紙既問題呀''

我想問下,,破碎的銀紙還有無價值,,同可唔可以向銀行更換呀??
wing said…
我想請問你地一d有關銀紙既問題呀''

我想問下,,破碎的銀紙還有無價值,,同可唔可以向銀行更換呀??